《庄子·养生主》是《庄子》全书的第三篇,属于内篇,一般认为是庄周本人所写。

这是一篇""之道的文章"养生"意义""""""""

IMG_256

[]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而为知者,殆而已!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技盖至此?"庖丁释刀对:"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道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良庖岁更刀,割;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文惠君:"!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是何人?恶乎介?天与,其人?":"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非夫子之友?":"""然则吊焉若此,可?""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注释

1.:边际,极限。

2.(zhì):知识,才智。

3.:追随,索求。

4.:危险,这里指疲困不堪,神伤体乏。

5.:此,如;这里指上句所说的用有限的生命索求无尽的知识的情况。

6.:接近,这里含有追求、贪图的意思。

7.:顺着,遵循。:中,正道。中医有奇经八脉之说,所谓督脉即身背之中脉,具有总督诸阳经之作;""就是顺从自然之中道的含意。:常。

8.:"""全生"意思是保全天性。

9.:从字面上讲,上下文意不能衔接,旧说称不为父母留下忧患,亦觉牵强。姑备参考。

10.:终享天年,不使夭折。

11.(páo):厨房""即厨师。一""指厨师""是他的名字。(wèi):替,给。文惠:旧说指梁惠王。:剖开、分解。

12.:接触。

13.:靠。

14.:踏、踩。

15.(yǐ):用膝抵住。

16.(huā):皮肉分离的声音。():"()",声响"()",多种声音相互响应的样子。

17.:进刀。(huō):以刀快速割牛的声音。

18.(zhòng):;"",意思是合乎音乐的节奏。

19.:传说中的殷商时代的乐曲名"桑林之"意思是用桑林乐曲伴奏的舞蹈。

20.:传说中帝尧时代的乐曲名。:乐律,节奏。

21.(xī)(xī):""字的异体

22.:"",讲作何,怎么的意思。一说为句中语气词,读""

23.:放下。

24.(hào):喜好。:事物的规律。

25.:进了一层,含有超过、胜过的意思。:于,比。

26.:精神,心思。

27.:器官,这里指眼。:知觉,这里指视觉。

28.:自然的纹理,这里指牛体的自然结构。

29.::(xì):"",这里指牛体筋腱骨骼间的空隙。

30.:"",循着。(kuǎn):空,这里指牛体骨节间较大的空处。

31.:依,顺着。固:牛身体本来的结构。

32.(zhī):"",指枝脉。:经脉""指经络结聚的地方。:附在骨上的肉。(qǐ):骨肉连接很紧的地方。:不曾。:尝试。

33.(gū):大骨。

34.:每年。(gēng):更换。

35.:;"族庖"指一般的厨师。

36.:;这里指用刀砍断骨头。

37.:出,这里指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xíng):磨刀石。

38.(jiàn):缝,间;这个意义后代写""

39.:宽广。游:运转的刀刃。

40.:指骨节、筋腱聚结交错的部位。

41.(chù):小心谨慎的样子。

42.(huò):牛体分解的声音。

43.:堆积。

44.:悠然自得的样子。满志:满足了心意。

45.:这里讲作摆弄、擦拭的意思。

46.:其后省中心语,意思"养生之"

译文

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真是危险!已经有了危险,还要执著地去追求知识,那么除了危险以外就什么都已经没有了。做好事不要求名,做坏事不要受刑罚,以遵循虚无的自然之道为宗旨,便可以保护生命,可以保全天性,可以养护新生之机,可以享尽天年。

庖丁为文惠君宰牛,手触肩顶、足踩膝抵等各种动作,牛的骨肉分离所发出的砉砉响声,还有进刀解牛时哗啦啦的声音,都无不符合音乐的节奏,与《桑林》舞的节拍,《经首》曲的韵律相和谐 文惠君:"啊,妙极!你的技术怎么会高超到这个地? 庖丁放下屠刀回答:"我所爱好的是道,已经超出了技术的范围。开始我宰牛时,见到的都是整体的牛,三年之后,就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现在,我宰牛时全凭心领神会,而不需要用眼睛看。视觉的作用停止了,而心神还在运行。按照牛的生理结构,把刀劈进筋骨相连的大缝隙,再在骨节的空隙处引刀而入。因为完全依照牛体的本来结构用刀,即便是经络相连、筋骨交错的地方都不会碰到,何况那大骨头!好的厨师一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一般的厨师一个月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用刀砍。我的刀用到如今已19年了,宰过的牛也有几千头,可是刀刃还像刚开口的时候一样完好无缺。牛的骨节间有缝隙,刀刃却薄得没有厚度,用没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缝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刀刃的活动肯定有足够的余地。所以这把刀用19年还像刚开口时一样。虽然如此,每碰到筋骨盘结的地方,我看到它很难下手,依然惶惧警惕,目光盯住此处,动作放慢。动刀虽然很轻,整条牛却哗啦一声立刻解体了,就像泥土被倾倒在地上一般。我提刀站起,环顾四周,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干净收藏起来" 文惠君:"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养生的道理"

公文轩见到右师大吃一惊,:"这是什么?怎么只有一只脚?是天生只有一只脚,还是人为地失去一只脚?"右师:"天生成的,不是人为的。老天爷生就了我这样一付形体让我只有一只脚,人的外观完全是上天所赋与的。所以知道是天生的,不是人为的"

沼泽边的野鸡走上十步才能啄到一口食物,走上百步才能喝到一口水,可是它丝毫也不会祈求畜养在笼子里。生活在樊笼里虽然不必费力寻食,但精力即使十分旺盛,那也是很不快意的。

老聃死了,他的朋友秦失去吊丧,大哭几声便离开了。老聃的弟子问:"你不是我们老师的朋友?"秦失:"是的"弟子们又:"那么吊唁朋友像这样,行?"秦失:"行。原来我认为你们跟随老师多年都是超脱物外的人了,现在看来并不是这样的。刚才我进入灵房去吊唁,有老年人在哭他,像做父母的哭自己的孩;有年轻人在哭他,像做孩子的哭自己的父母。他们之所以会聚在这里,一定有人本不想说什么却情不自禁地诉说了什么,本不想哭泣却情不自禁地痛哭起来。如此喜生恶死是违反常理、背弃真情的,他们都忘掉了人是禀承于自然、受命于天的道理,古时候人们称这种作法就叫做背离自然的过失。偶然来到世上,你们的老师他应时而;偶然离开人世,你们的老师他顺依而死。安于天理和常分,顺从自然和变化,哀伤和欢乐便都不能进入心怀,古时候人们称这样做就叫做自然的解脱,好像解除倒悬之苦似的"

取光照物的烛薪终会燃尽,而火种却传续下来,永远不会熄灭。

题解

全文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可以尽",是全篇的总纲,指出养生最重要的是要做"缘督以为",即秉承事物中虚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与发展。第二部分"得养生",以厨工分解牛体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处世、生活都"因其固""依乎天",而且要取其中"",方"游刃有余",从而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余下为第三部分,进一步说明圣人不凝滞于事物,与世推移,以游其心,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穷天理、尽道,以至于命的生活态度。这就是文惠君基本理解到的东西。但是,庄子想要表达的可不止这些。

庄子思想的中心,一是不存认知的可能,一是顺其自然的心境,本文字里行间表面虽是在谈论养生,实际上是在体现作者的哲学思想。

评注

本文节选自《庄子》。《养生主》是其中的第三篇。

"养生"的意思是养生的主要关键。文章旨在说明养生之道。作者认为,人类社会是复杂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生活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中,要顺应自然之道,把它作为处世的常法。不要为善去追求功名,也不要为恶而遭受刑辱,要善于避开一切矛盾、是非"无厚入有",在矛盾是非的空隙中苟全性命,这样才"保身""全生""""尽年"。这样的养生之道,实际上是从老"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的思想发展而来,反映了庄子企图回避矛盾的思想,是一种消极的处世哲学

这种消极的处世哲学曾给后世处在危乱时代的人们或悲观失意的人在避世免祸的行为上以精神安慰,无疑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疗法。"庖丁解"的故事本身却有着积极的唯物的思想,也给后人以深刻的启迪,由此也产生"游刃有""踌躇满"等脍炙人口的成语,一直沿用至今。其文章汪洋恣肆,故事说理性强,想象丰富,为世代人民所喜爱。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历来注解极多,今通行本有晋郭象注、清末王先谦《庄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等。

庄子的思想秉承于老子,片面的说他消极是不科学的,纵观庄子的思想是唯心的,并且始终贯彻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境界。应该说他是非积极非消极的一种状态,这和老子说的道很类似,以自然无为的态度迎合乱世。万事以自然为行为准则,若一个人对某件事积极或踊跃的行动,那么他是有欲望有所求的这和老子的思想是背到而驰的。

分析

在庄子看来,人类社会的各种矛盾就好比牛身上的筋腱和骨头,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像筋骨碰坏刀刃那样有害于刀刃一样,对于人自身有损害。因此,为了保全性命不受损害,人应"依乎天""因其自",学会在矛盾的夹缝中求生存。这就像解牛一样,只要刀刃沿着筋、骨的缝隙间游动,不要碰着筋腱和骨头,就会保持锋利,不被损伤变钝。这就是庄子所宣扬的养生之道和处世哲学。显然这种思想是消极的,"庖丁解"这个故事本身却有着积极的唯物的思想意义。庖丁解牛为什么能达"游刃有"的境界?原因在"",而道就是事物的规律性。牛体有它天然的结构,庖丁从长期的实践中认识和掌握了它的结构,因此解起牛来能做"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井然有序,合乎韵律。这岂不是说明要熟练地掌握事物,首先要把握事物的规律性!庖丁刚开始解牛的时候"所见无非牛",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已经掌握了牛体的结;经过长达十九年的实践,终于达到"游刃有"的境界。这一发展过程充分说明要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必须经过长期认真的实践过程。在技术极为纯熟以后,庖丁解牛时仍然不敢掉以轻心,"每至于族,见其难""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这其中的道理是深刻的 如写庖丁解牛的情况,分别用触、倚、履、踦来表现手、肩、足、膝不同部位的不同动作,""" "" "来表现声音大小不同的细微差别,用词准确,描写精当。其他如写解牛之"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 乃中《经首》之" 写庖丁解牛之"提刀而""踌躇满"神态,更显得挥洒自如,引人入胜,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文章的结构也有值得称道的地方,它由六段组成,第一段为全文的纲领,总论养生之道。以下四段分别讲述四个寓言故事。最后一段以薪尽而火传为喻,总结全文,进一步说明顺应自然之道即为养生之要这一中心。这种独具特色的连环式的结构,是《庄子》所特有的。

 

《庄子·养生主》

创建时间:2019-09-25 10:33
浏览量:0